真言、音乐、超越、神性
归因:Emil Schlagintweit/公共领域)

人们相信音乐是神圣的礼物,可能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所有人类的生活都受到音乐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 AUM 或咒语这个词在作为古典音乐基础的印度文化中的意义。 作者进一步考察了音乐在实现超越状态中的作用以及音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音乐 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属性。 实际上,纵观历史,每个已知的社会都有某种形式的音乐,从最原始的到最先进的。 在最早 文明的 人类已经在演奏骨笛、颚式竖琴和打击乐器等复杂乐器(Weinberger,2004 年)。

广告投放

不管我们唱得合不合调,我们都边唱边哼; 有节奏与否,我们鼓掌摇摆; 步与不步,我们都跳舞。 找到一个不觉得与音乐有这种联系的人并不容易。 音乐还有可能唤起快乐和情绪化的感觉,并可以改变个人的情绪。 婴儿还在子宫内时就开始对音乐做出反应。 在 4 个月大时,旋律末尾的不和谐音符会使他们扭动身体并转身离开。 如果他们喜欢一首曲子,他们可能会咕咕叫 (Cromie, 2001)。 在很小的时候,这种技能是通过 文化 孩子在其中长大。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音乐乐器以及人们使用它们的方式、人们唱歌的方式、人们发声的方式,甚至他们听到和理解声音的方式。

这项探索性研究通过探索古代印度吠陀文本来检验 OM 咒语(也被称为神圣的声音)的起源和意义。 该研究还描述了印度圣贤(学者)如何在 XNUMX 世纪将密宗佛教(其中包括 OM 作为众多真言的一部分)带到西藏。

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印度神学和形而上学文本如此强调 OM 的神圣声音,并研究 OM 的神圣声音如何以及为什么成为印度虔诚的 Sangita 和古典音乐的基础。

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音乐、超越、神性和人类大脑之间的联系,以了解我们是否都有这种只在练习者中活跃的内置生物回路,或者它是一种生物意外。

个人经历和研究动机

和数十亿人一样,我不是受过训练的歌手,但我确实喜欢听音乐。 直到 2017 年 XNUMX 月,我才开始唱歌,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有人给了我卡拉 OK。

那天晚上手语时,我觉得声音或文字顺畅地流过我的喉咙,尽管有时没有节奏。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但我很高兴。 下周,我买了一台卡拉OK机,从那以后一有时间我就唱歌。

我知道我喉咙的变化是由于我在森林/树林中散步恢复健康时体内的能量激活所致。 要了解这一点,请阅读我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探索人体和大脑的潜力与地球电磁共振和舒曼共振同步” 印度教 与哲学(比斯特,2019 年)。 这篇论文也可以在 http://bgrfuk.org/ 上找到。

写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意识到人体和大脑的潜能,以及音乐在改变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方面所起的作用,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我看来,印度的古代学者很清楚这一现象。


Mantra——一种古老的印度视角

口头禅 (梵语 – मन्त्र)是一种神圣或精神的声音、一个音节、单词或音素,或者梵语中的一组单词,被认为可以为从业者提供心理或精神力量。 Mantra 的最初应用出现在雅利安人或印度-伊朗人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中,如梵文 (Vedas) 中的 Mantra 或古波斯语 (Avesta) 中的 Manthra。 印度吠陀梵语中最早的咒语至少有 5000 年的历史。

在印度教中,咒语是一种语言单位,由梵语中的一个音节、单词或一系列音节或单词组成,作为思想、言语或行动的变革工具,尤其是在仪式中使用时。 咒语已被用于 宗教 和遵循印度教传统的人们的半宗教功能。 在印度教传统中,咒语有多种用途,例如赞美神灵、感谢神灵、唤起精神存在、回忆神话故事​​、安放神灵、开辟寺庙、祝圣神殿、进行人生阶段的过渡,直接供奉给祖先(贝克,2009 年)。

据信,没有真言,一个人无法完成印度教的任何精神实践。 没有Mantra就没有牺牲,没有OM就没有Mantra。

OM -真言

OM 是一种古老的咒语,在印度神话、仪式和音乐文本中占据主要地位,并在印度教中保留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在奉献方面。 音节 OM 也称为 AUM。 YouTube 上有几个关于 OM 正确发音的视频。

在印度传统中,据说 OM 的声音包含整个宇宙。 它是太古以来的第一声,也包含现在和未来。 古代学者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脉动和振动(Dudeja,2017),没有什么是真正静止的。

根据密宗学者安德烈·帕杜 (Andre Padoux) (1981: 357) 的说法,“宇宙过程和人类对文字、声音或言语的过程是平行和同源的”。 有趣的是,天体物理学家现在已经探测到时间之初发生的大爆炸的回声。 而他们检测到的这个声音是嗡嗡声,很像OM的声音。

念诵 OM 一词时,振动频率为 136.1 赫兹,这与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振动频率相同。 有趣的是,它也是地球年第 32 个八度的频率。 出于这个原因,我相信 OM 被认为是宇宙原始的、原始的音调,换句话说,是创造的原始声音。 下表提供了说明。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周期 (T) = 365.256 天 x 24 小时/天 x 60 分钟/小时 x 60 秒/分钟 = 31558118.4 秒

因此,地球年的频率 (f) = 1/T = 3.168757 x 10-8 Hz。

如果我们将其乘以 32nd 八度,即 4294967296 (=232),我们得到 = 136.1 Hz = 声音“OM”的频率。

[改编自 Dudeja,2017 年]

读者可能喜欢在以下位置收听 OM 声音: https://www.planetware.de/audio/04-13610erdjahr.mp3

OM 是吠陀和印度教最神圣的咒语 Gayatri Mantra 'OM Bhur Bhuvah Svah... 的序言,它祈求太阳的力量照亮 介意 (贝克,1994)。

口头禅

[改编自: https://vedicfeed.com/gayatri-mantra-meaning-significance-and-benefits/]

有几项研究(Sharma,2011 年;Thomas 和 Shobini 2018 年;Dudeja,2017 年)强调了唱诵 Gayatri Mantra 的好处。 Gayatri Mantra 的音节是用嘴巴的不同部位发出的,例如喉咙(喉)、舌头、牙齿、嘴唇和舌根。 说话时,嘴巴特定部位的神经纤维会伸展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对相应的腺体施加压力。

体内有各种大的、小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腺体。 说出不同的话会对不同的腺体产生影响,通过这种影响,这些腺体的能量会得到刺激。 Gayatri-Mantra 中的二十四个字母与位于身体中的二十四个这样的腺体有关,这些腺体在受到刺激时,激活和唤醒正智慧(satva guna)的心灵力量。

因此,Mantra 是一种用于“心理或大脑”转换的语言设备或公式。 作为语言工具,咒语仅以声音的形式对应于客观现实,例如视觉对象。

印度教有许多咒语; 然而,在所有咒语中,OM 被认为是源头(Mula-Basis)咒语。 它是最高和最纯洁的,即婆罗门(上帝)本身的词形式(Sabda Brahma)。 它也被称为咒语 Purusha(神为咒语)Pranava(支持生命的咒语)和 Taraka(秘密),具有神圣化和净化所有其他口头表达和单词形式的效力。 出于这个原因,在任何仪式行为之前,必须以咒语形式发出神圣声音的语调,以注入神圣的力量和纯洁。

虽然 OM 起源于印度教,但它也存在于佛教、耆那教、锡克教和几个东南亚国家。

OM 渗透了西藏和日本的密宗佛教传统,分别被称为 Vajrayana 和 Shingon。 印度学者 Padma Sambhava 在 1994 世纪将密宗佛教带到了西藏(Beck,XNUMX)。

符号 (ॐ) 由三个音节组成,即字母 A、U、M,当用梵文书写时,其顶部有一个新月点。 人们认为字母“A”象征着意识状态,字母“U”象征着梦境,字母“M”象征着无梦的睡眠状态。 带有新月和圆点的整个符号 (ॐ) 被称为第四状态,或 Turiya,它结合了所有三个状态并超越了它们。 此外,AUM还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而整个符号代表超越时间限制的造物主(Kochhar, 2000)。

AUM 的三个字母也代表三种 Guna 或品质,即 Sattva、Rajas 和 Tamas,在 Bhagavat Gita 中有解释。 AUM 还代表 GOD 的未显化 (Nirguna) 和显化 (Sagun) 方面,因此,它被称为 Pranava,这意味着 OM 遍及我们的生活并贯穿于 prana 或呼吸 (Bhaktivedanta, 1972)。

一些奥义书将 AUM 称为阿特曼(灵魂,或内在的自我)和婆罗门(终极现实,整个宇宙,真理,神圣,至高无上的精神,宇宙原则和知识)。

吠陀时期的 OM Mantra – 历史发展

虽然 OM 这个词在最早的梨俱吠陀赞美诗中没有直接提到,但它出现在其他三部吠陀经和与之相关的几部奥义书中。 吠陀经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大量宗教文本,在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前 700 年之间用梵文编写,包含赞美诗、哲学和仪式实践指南。

据信,在早期的吠陀时期,由于与 OM 相关的神圣性,这个词被保密并且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Oldenberg,1988)。 然而,OM 一词首先公开出现在 Shukla(白色)Yajurveda 中。 人们相信这个词可能会在以后添加,因为在白色 Yajurveda 的 Tattiriya Samhita 的 (5.2.8) 诗节中间接提到 OM 是一种神圣的品质 (deva lakshna); 具有三种表达方式(tri-alikhita),一种通常与 OM 相关联的表达方式。

关于音节 OM 的起源还有其他几种观点。 例如,马克斯·穆勒 (Max Muller) 提出,音节 OM 可能源自一个古老的词“Avam”,该词在史前时代以“那个”的意思被用来指代远处的物体。 另一方面,根据 Swami Sankarananda 的说法,这个词可能源自“Soma”,这是吠陀经中经常提到的重要神灵的名字,并且与许多深奥的仪式有关(Greety,2015)。

在印度教传统中,OM 仍然与吠陀祭祀有关,因此,它是所有印度教圣歌和音乐的基础。 在任何仪式行为之前,必须以咒语形式发出神圣的声音。

以下是吠陀圣歌的两个 YouTube 视频链接:

1. 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对吠陀经各种修订版的吠陀诵读:可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vdbJyH9pA

2. Varda-Shakha Swadhyaya 的 Vedic Chants 由瓦拉纳西的吠陀学者通过世界电影提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ZoXG_Wi5U

奥义书文本中的 OM Mantra

奥义书是四部吠陀经的结尾部分。 奥义书是在 c 之间在印度写成的。 公元前 800 年和 c。 公元前 500 年,使它们已有将近 3000 年的历史。 奥义书包含有关印度教哲学原则和概念的信息,包括因果报应(正确的行为)、婆罗门(终极现实)、阿特曼(真我或灵魂)、解脱(从轮回的循环中解放)和解释自我的吠陀学说通过瑜伽和冥想练习实现 (Eshwaran, 2007)。

奥义书提出了开创性的结论,即 OM 曼陀罗或声音表示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绝对以及所有众生的阿特曼或更高的自我。 由于宇宙也等同于永恒的婆罗门,因此 OM 象征着所有的创造。 所有的奥义书都有一个中心真言“OM Tat Sat”(OM is That, the Truth),表明 OM 是最高的形而上学真理,不再与外在仪式联系在一起。 OM 被认为是自我实现的深刻冥想工具——通过“内部牺牲”或精神仪式实现(Madhavananda,1950 年;Krishnananda,1984 年;Ollivelle,1996 年)。

Swami Chinmayananda 和 Gambhirananda 在他们翻译的几本奥义书中强调了 OM 真言的重要性,例如:

Mandukya 奥义书 (1.1.1.) 指出 OM,世界,就是这一切。 对它的一个明确解释是(以下)——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真的,都是 OM。 超越这三个时间段的也确实是 OM(Chinmayananda,2017)。

普拉斯纳奥义书 (5.2) 指出 O Satyakama,这个非常婆罗门,被称为 Para [无属性] 婆罗门和 Apara [与名称和形式相关] 婆罗门只是这个 OM。 因此,开明的知识者仅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达到两者之一(Gambhirananda,2010)。

Chandogya 奥义书 (1.1.1-2) 指出,一个人应该冥想音节 OM,即 Udgitha,因为一个人要唱以 OM 开头的 Udgitha(Gambhirananda,2009)。

经陀奥义书 (2.15—17) 声明所有吠陀经宣告的目标,所有忏悔宣告的目标,以及他们过 Brahmacharya 生活的愿望,我简短地告诉你它是 OM。 这个音节就是婆罗门,这个音节也是最高的。 知此字后,欲求即得。 这个支持是最好的,这个支持是绝对的。 知道这种支持,一个人在梵天的世界中受到崇拜(Gambhirananda,2010)。

蒙达卡奥义书 (2.2.6) 说这个自我以各种形式出生在心中,所有的神经都聚集在那里,就像轮辐聚集在车轮的轮毂上一样。 在 OM 的帮助下以这种方式冥想这个自我。 愿你走到无明的另一边,有一个吉祥的结局(Gambhirananda,2010)。

Taittiriya 奥义书 (1.8.1) 陈述一个人应该思索: OM 是婆罗门; 所有这个宇宙,无论是感知的还是想象的,都是 OM。 一个婆罗门开始背诵吠陀,打算“让我获得婆罗门”说“OM”。 毫无疑问,他获得了婆罗门 (Chinmayananda, 1974)。

所有奥义书都主张 OM Mantra 开辟了通向智慧的道路,即阿特曼(灵魂)是更广泛的婆罗门(宇宙灵魂或上帝)类别的一部分。

密宗传统中的 OM Mantra

密宗发展成为印度中世纪时期最详尽的神学和形而上学阐述。 Frawley (1994) 提到古代圣人相信“没有咒语就没有密宗”。 OM 用作 mula-mantra,是大多数咒语的根源和开始。

印度瑜伽文本解释说,OM 是密宗传统中湿婆神与女神 Shakti 结合的典型象征。 男性和女性元素的对立结合遍及各种形式的密宗和深奥瑜伽。 湿婆神代表典型的男性原则,女神 Devi 或 Shakti 代表女性原则(Wallis 和 Ellik,2013 年)。

他们的仪式组合反映在 OM 音节中,其中 Nada-Shakti (Devi) 和 Bindu (Shiva) 的存在分别由半月和 OM (ॐ) 上方的点表示。 密宗修行者从事涉及真言的仪式实践,旨在实现宇宙和身体内的统一,这反映在昆达里尼瑜伽中,瑜伽士试图唤醒脊柱底部的女性昆达里尼蛇,通过身体中的脉轮或能量中心,最后在头顶与男性湿婆融合(Padoux,1990)。

瑜伽的初始阶段概述了道德发展的过程,包括非暴力、独身和诚实的原则,但瑜伽教练也教授各种姿势和练习,旨在最终使人达到解脱或解放的状态。 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圣人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规定唱诵 OM 是一种将注意力集中在宇宙之主 Ishvara 上的有用方法。

Sangita 和古典音乐中的 OM Mantra

印度音乐在梵语中被称为 Sangita,自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以来,它就以各种方式与印度教交织在一起。 因此,音节 OM 与音乐表演有着持久的联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声乐和器乐都在宗教思想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的音乐声音与圣歌和咒语等相同的古代神学和哲学概念相关联(Raghavan,1978)。

梵文音乐论着宣称所有音乐都起源于 OM 并消融于 OM。 OM 是 Nada-Brahman(上帝作为神圣的声音)的声音表达,“绝对声音”也是音乐的基础。 因此,家庭和寺庙中的所有灵修或古典歌曲都以 OM 形式的基音或主音的发音开始。 OM 的吟唱在适合歌手音域的主音符上呈现为稳定的类似无人机的声音。 在印度古典音乐会上,在最初的 OM 之后,歌手将声音扩展到包括与歌曲或作曲中使用的特定拉格或旋律公式相关的整个音符范围 (Beck 2009)。

印度教通过由 Nada-Shakti(声能)和 Brahman(神圣绝对)组成的 Nada-Brahman 概念,将神圣的声音 OM 视为一种被称为“婆罗门”的“绝对”形式。

古代音乐与神学

印度的音乐声音与古老的神学和哲学概念有关。 Bharata Muni 是一位古印度戏剧学家和音乐学家,他撰写了 Natya Shastra,这是一部关于古印度戏剧和戏剧学,尤其是梵文戏剧的理论论文。

Ley (2000) 强调 Bharata 被认为是印度戏剧艺术形式之父。 Nāṭya Śāstra(梵文:नाट्यशास्त्र,Nāṭyaśāstra)是一部关于表演艺术的梵文文本。 该文本归功于圣人 Bharata Muni,其首次完整汇编可追溯到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200 年之间,但估计在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500 年之间有所不同。

印度古典音乐是一个广阔的话题,因此不可能在本文中对其进行总结。 然而,古典音乐在古代被称为 Gandharva Sangīta(“天体音乐”)。 印度教传统通过 Nāda-Brahman(声音如神)的概念将神圣的声音视为绝对的一种形式,称为婆罗门,由 Nādaşakti(声能)和婆罗门(神圣的绝对)组成。 Gandharva(古代音乐)的天体表演者被称为 Gandharvas,由 Nārada 领导的一类男性歌手和神灵,Nārada 是 Brahmā 的神话之子,居住在天堂但能够在整个宇宙中旅行(Das;2015;Beck, 2009).

Gandharvas 是男性自然精神,被认为具有高超的音乐技巧。 他们由他们的妻子伴奏,即跳舞的飞天,以及演奏乐器的紧那罗。 在印度教肖像画中,干闼婆经常被描绘成神庭中的歌手。 直到 1963 世纪,音乐才被简称为 Sangita 或 Gita,并与印度教诸神和女神联系在一起。 Sangita(格式良好的歌曲)分为三个部分:声乐、器乐和舞蹈(Prajnananda,XNUMX)。

Gandharva Sangīta 或简称为“Gandharva”,是古代吠陀 Sāma-Gāna 的宫廷或皇家对应物,在古典梵语戏剧时期达到其完整形式,如 Nāṭya-Śāstra 和 Dattilam 中所述。 后来,舞蹈与音乐分离(Beck,2009)。 同样,在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是为艺术活动提供灵感的神灵。 人们相信缪斯不仅取悦了众神,还启发了人类 (Aris, 2014)。

据信,古代练习巴克提瑜伽(念诵真言和赞美上帝)的人能够与神灵联系,但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一直是个问题。

音乐与超越

人们相信音乐具有超然的品质 (Lefevre, 2004),可能正因如此,音乐在各种文化的宗教礼拜中都有使用。 创作音乐的人被认为拥有上帝的礼物,他们的音乐是送给聆听他们音乐的人的礼物。 音乐突出了关于创作者或表演者的多种类型的信息,例如关于他们的情绪、生物化学、内在节奏或器官,甚至他们的身体构造方式(Perrett,2004)

在 1960 年代,马斯洛使用术语“统一意识”(Maslow,1964 年,第 68 页)将意识的改变状态视为高峰体验的一个特征。 Harrison 和 Loui(2014 年)强调,最近有几位研究人员将强烈的音乐体验 (IME) 解释为意识状态的改变(例如 Becker,2004 年;Gabrielsson,2011 年)。 然而,由于不同的科学重点,IME 与意识状态改变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明显,尽管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都经历过这些高峰体验。

Gabrielsson (2011) 通过将这些时刻指定为“强烈的音乐体验 (SEM)”,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准现象学框架来理解音乐体验的超越或心理生理时刻,这些时刻松​​散地基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Maslow,1962)。 Gabrielsson 的研究强调,当一个人经历心理生理体验时,他或她会流泪(24% 的参与者)、发冷/发抖 (10%) 和立毛或起鸡皮疙瘩 (5%)。 正如《博伽梵歌》中提到的那样,练习奉爱瑜伽的人也报告了类似的经历。

与音乐体验相关的学术和流行话语中最流行的术语包括:寒战、刺激、皮肤性高潮和颤抖,它们经常互换使用(Grewe 等人,2007 年;休伦和马古利斯,2011 年;哈里森和路易,2014 年) ). 虽然 chills 和 thrills 术语旨在识别手头的超越时刻的重要且易于测试的部分,但两者都缺乏操作和制度共识。

由于与性习俗的复杂联系,“皮肤高潮”一词在学术文献中使用不多。 皮肤高潮是指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愉悦感觉,这取决于我们的环境或感应,并且具有与性高潮相似的感觉、评价和有效的生物学和心理成分(Mah 和 Binik,2001)。 尽管它对音乐诱发的情绪现象的范围进行了独特准确的描述(Panksepp,1995),但该术语已被取消资格并且很少使用。

另一方面,“Frisson”被描述为“令人愉快的刺痛感”、竖起的体毛和起鸡皮疙瘩(Huron 和 Margulis,2011 年,第 591 页)。 “Frisson”可能是最准确和最有用的术语,因为它将情绪强度与不局限于身体任何特定区域的可验证触觉结合在一起。 Blood 和 Zatorre (2001) 进一步指出,当人类享受食物、性或超越的、心理生理的音乐体验时刻时,会使用相同的神经通路。

我们都曾通过念诵咒语、练习巴克提瑜伽、唱歌甚至聆听我们最喜欢的歌手的旋律来体验这些时刻。 一个人是否经历过那个高峰是个人的问题。

音乐与人脑

神经音乐学为研究大脑及其可塑性提供了一个窗口。 神经音乐学指的是人类神经系统与我们与音乐互动的方式之间的协调 (Roehmann, 1991)。 音乐声或任何声音通过标记的路径进入我们的身体,然后大脑让我们产生、感知和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行为有利于大脑发育(Lewis,2002;Patel,2008)。

我们大脑的额叶构造语言和音乐,我们大脑的其他部分处理语言的相关方面并处理音乐(Patel,1998)。 多项研究(Wang 和 Agius,2018 年;Hickok,2003 年;Overy,2004 年;Mula,2009 年)强调语言和音乐在大脑中很容易区分。

Wang 和 Agius(2018 年)强调了音乐神经科学涉及的不同领域,以及最近论文的更新。

表 2:大脑中涉及音乐神经科学的不同区域
[改编自 Wang 和 Agius (2018)]

音乐和情感的联系是众所周知的。 不同类型的音乐,如悲伤的、情绪化的或浪漫的音乐会引起不同的情绪(Cooke,1959)。 Meyer (1956) 检查了音乐,特别是从情感的角度,并强调音乐会唤起现在可以测量的感觉和相关的生理反应。

音乐可以激活我们的记忆并唤醒我们的情绪,因此音乐可能抚慰了人类的灵魂(Molnar-Szakacs,2006)。 音乐进一步帮助我们中的许多人从焦虑、抑郁和通常的坏心情中恢复过来(穆拉,2009 年)。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我们唱歌、演奏乐器或听音乐时,我们大脑的多个区域都会参与其中。 因此,虽然音乐可能看起来像是一项单一活动,但从大脑的角度来看却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因为我们大脑中至少有 18 个区域被激活,这被称为层次结构序列(Wang 和 Agius,2018 年;Perrett,2004 年;Weinberger,2004 年) .

表 3:大脑、音乐、情绪和记忆
[改编自 Wang 和 Agius (2018)]

几项研究(Koelsch,2010 年;Levinson,2000 年;Juslin 和 Västfjäll,2008 年)证实,正式的音乐练习会导致大脑特定区域(小脑、胼胝体、运动皮层、颞平面)的功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 还有其他研究(Bever 和 Chiarello,1974 年;Kimura,1995 年;Koelsch,2005 年)证实,练习音乐会在音乐练习者的大脑系统中产生多种变化。

音乐似乎是一种全脑锻炼; 而我们的右半球与音乐中的自然发生有关,即与旋律和音色有关; 另一方面,左半球与节奏和分析方面有关。 fMRI 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研究还发现受过训练的音乐家表现出某些特殊性(Bever 和 Chiarello,1974 年;Koelsch,2005 年)。 音乐作为一种疗法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尽管研究数据清楚地表明大脑中的生化变化,其中还包括增加多巴胺能传递(Sutoo 和 Akiyama,2004 年)。

Sarkamo 等人 (2008) 对中风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每天至少听一小时自己喜欢的音乐的受试者在注意力和情绪方面表现出改善(Sarkamo 等人,2008)。 音乐治疗计划对因外伤引起的脑损伤而住院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具有类似的有益影响(Guétin 等人,2009 年)。 在老年人群中,听音乐可以减轻听力损失、促进理解并延缓认知能力下降(Alain 等人,2014 年)。

讨论与结论

很明显,古代印度学者很清楚练习咒语的好处,尽管在吠陀时期咒语是围着圣火念诵的,随着印度文明的发展,它采取了奉爱瑜伽的形式,歌颂赞美神圣的,现在我们有各种形式的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电影、印度/西方摇滚和流行音乐)。

该研究强调,古代印度学者指出我们的身体是表现“声音”的容器并没有错,这被称为 Nada Brahman(上帝是神圣的声音),而我们的声音是音乐的接入点。

Ancient Rishis(古印度学者)通过奥义书强调神圣的音节 Om 是所有其他声音和创造出现的原始声音。 它是所有语音创作的基础。 Om的发音由A、U、M三个字母组成,涵盖了发音的全过程。 犹如锣声渐细,汇于无声。 获得 Om 的人与绝对融合(Kumar 等人,2010)。

经证实,人脑和神经系统天生就能区分音乐和噪音,并对节奏和重复、音调和曲调做出反应。 所有人类生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我们都有这种内在的生物回路,这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喜欢音乐或创作音乐; 然而,与其他人相比,生物回路在那些练习和创作音乐的人身上更有效。

该研究还强调,经常练习音乐的音乐家大脑很大,这也支持了这样的论点,即经常吟唱咒语或作为他们职业的一部分的人也可能有很大的大脑。 超越或神性都是通过我们的大脑来体验的,现在有几项科学研究证实我们的大脑是可塑的,这项研究强调咒语和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工具。

很明显,音乐确实可以增强人类健康和表现,因此音乐具有抗焦虑和镇痛作用,如今许多医院都在使用它来帮助患者放松,缓解或缓解疼痛、困惑和焦虑。 咒语和音乐可以触发记忆,或唤醒情绪并强化我们的社交体验。 当我们唱歌或听美妙的独奏音乐时,我们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刺痛感、竖起的体毛和起鸡皮疙瘩 (frisson)。

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不是受过训练的歌手或没有机会成为歌手,但我们体内肯定都有生物回路,使我们能够唱几句咒语——这可能会推动我们的生物回路,从而改变我们的大脑可塑性并增强我们的能力生活质量。 然而,在念诵咒语时需要牢记的重要一点是元音 (svar) 和辅音 (varna) 的发音。

古印度学者认为,咒语(声音)的正确发音加上念出这些咒语的信念或意图,会给冥想者带来预期的有益效果,我相信科学会在未来赶上。


***

(编者注:本文未经同行评审)

***

作者:Dinesh Bist SFHEA 博士(伦敦)
作者邮箱: dineshbist@hotmail.com

本网站上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和其他贡献者(如果有)的观点和意见。

***

参考文献:

  • Alain C.、Zendel BR、Hutka S.、Bidelman GM (2014)。 调低噪音:音乐训练对老化听觉大脑的好处。 听到。 水库。 308, 162–173 10.1016/j.heares.2013.06.008
  • Arias, M.(2014 年)音乐与大脑:神经音乐学、神经科学与历史,第 2 卷 (4),第 149-155 页。
  • Bist, D. (2019) 探索人体和大脑与地球电磁共振和舒曼共振同步的潜力,国际印度教与哲学杂志(IJHP, http://www.bgrfuk.org/
  • Beck, GL (1994) 吠陀主题变奏曲:伽耶特黎真言中的神名,Vaishnava 研究杂志,卷。 2 (2), p; 47-58。
  • Beck, GL (2009) 声音神学:印度教和神圣的声音(比较宗教研究):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 Becker, J. (2004) Deep Listeners: Music, Emotion, and Trancing,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Becker, J. (2004)《深度聆听者:音乐、情感和恍惚》,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 Bever, TG 和 Chiarello, RJ (1974) 音乐家和非音乐家的大脑优势,科学,卷。 185 页; 537-539。
  • Bhaktivedanta, SAC (1972- 1989) 翻译。 Srimad-Bhagavatam,纽约和洛杉矶:Bhaktivedanta,Book Trust。
  • Blood, AJ 和 Zatorre, RJ (2001) 对音乐的强烈愉悦反应与涉及奖赏和情绪的大脑区域的活动相关。 过程。 国家队。 学院。 科学,卷。 98 页; 11818–11823。
  • Bryant, EF 和 Patton, LL (2005) 印度-雅利安人的争论:印度历史上的证据和推论,纽约:Routledg。
  • Chnimayananda, S. (2017) Mandukya Upanishad with Gaudapada's Karika, Central Chinmaya Mission Trust, Chinmaya Prakashan, 印度孟买。
  • Chinmayananda, S. (1974) Discourses on Taittiriya Upanishad,出版商:Chinmaya Publications Trust,ASIN:B0000D5P54
  • Cooke D. (1959) 音乐的语言。 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 Cromie, WJ (2001) “大脑中的音乐:研究人员探索音乐的生物学”哈佛公报,哈佛大学。
  • Das, S. (2015) Indian Dramaturgy: A historical view of Bhartiya Natyashastra, 国际期刊 Referred e-journal of Literacy Exploration ISSN 2320 -6101。
  • Dudeja, JP (2017) 基于咒语的冥想及其有益效果的科学分析:概述,国际工程与管理科学先进科学技术杂志,卷。 3(6)。
  • Easwaran, E. (2007) 奥义书,尼尔吉里出版社,蓝山冥想中心,加拿大。
  • Frawley, D. (1994) 密宗瑜伽和智慧女神:阿育吠陀的精神秘密,Lotus Press USA,Passage Press 犹他州盐湖城。
  • Gabrielsson, A.(2011 年)“丰富的音乐体验”,载于《音乐与情感手册:理论、研究》,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第 547 页。 574–XNUMX。
  • Gambhirananda, S. (2009) Chandogya Upanishad –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charya, 出版商:Advaita Ashrama; 第 6 版,ISBN-10:8175051000,ISBN-13:978-8175051003。
  • Gambhirananda, S. (2010) Prasna Upanishad -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charya,出版商:Advaita Ashrama,印度 ISBN-10:8175050233,ISBN-13:978-8175050235。
  • Gambhirananda, S. (2010) Katha Upanishad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charya,出版商:Advaita Ashrama,印度; 第 2 版,ISBN-10:8185301336,ISBN-13:978-8185301334。
  • Gambhirananda, S. (2010) Mandukya Upanishad - 附有 Shankaracharya 的评论,出版商:Advaita Ashrama,印度,ISBN-10:8175050993,ISBN-13:978-8175050990。
  • Gerety, FMM (2015) This Whole World is OM: Song, Soteri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acred Syllable, 博士。 论文,哈佛大学。
  • Gold, BP, Frank, MJ, Bogert, B. 和 Brattico, E. (2013) 根据听众的说法,愉悦的音乐会影响强化学习,前沿心理学,卷。 4 (541)。
  • Guétin, S.、Portet, F.、Picot, MC、Pommié, C.、Messaoudi, M.、Djabelkir, L.、Olsen, AL、Cano, MM、Lecourt, E. 和 Touchon, J. (2009)音乐疗法对阿尔茨海默型痴呆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痴呆和老年认知障碍,在线研究文章,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9;28:36–46。 (DOI: 10.1159/000229024)
  • Grewe, O.、Nagel, F.、Kopiez, R. 和 Altenmüller, E. (2007) 聆听音乐作为一种再创造过程:生理、心理和心理声学与寒冷和强烈情绪的相关性,音乐感知,卷。 24 页; 297–314。
  • Gridley, M. (2006) 镜像神经元能解释音乐中情绪的错误归因吗? 感知 Mot 技能,卷。 102 页; 600-602。
  • Harrison, L. 和 Loui, P. (2014) 刺激、寒战、颤抖和皮肤高潮:迈向音乐中超越心理生理体验的综合模型,卷。 5(第 790 条)。
  • Hickok, G. (2003) fMRI 揭示的听觉-运动相互作用:Spt 音乐和情感区域的言语、音乐和工作记忆,认知神经科学杂志,卷。 15 页; 673-682。
  • Huron, D. 和 Margulis, EH(2011 年)“音乐预期和刺激”,载于音乐和情感手册:理论、研究、应用,(第 575-604 页)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 Jourdain R. (1998) 音乐、大脑和狂喜:音乐如何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纽约,纽约,美国:雅芳图书。
  • Juslin, PN 和 Västfjäll, D. (2008) 对音乐的情绪反应:需要考虑潜在机制。 行为,脑科学,卷。 31 页; 559–575。
  • Kimura, D. (1964) 旋律感知的左右差异,QJ Exp Psychol,卷。 16 页; 355-358。
  • Kochhar, R. (2000) 吠陀人:他们的历史和地理,新德里:东方朗文。
  • Krishnananda S (1951) Mundaka Upanishad,可在: https://www.swamikrishnananda.org/mundaka_0.html [2020 年 XNUMX 月访问]。
  • Koelsch, S. (2005) 音乐中处理语法和语义的神经基质,Curr Opin Neurobiology,vol。 15 页; 207-212。
  • Koelsch, S. (2010) 走向音乐诱发情绪的神经基础,趋势认知科学,卷。 14 页; 131–137。
  • Koelsch, S. (2014) 音乐诱发情绪的大脑关联,Nat Rev Neuroscience,卷。 15 页; 170-180。
  • Kumar, S., Nagendra, HR, Manjunath, NK, Naveen, KV 和 Telles, S. (2010) OM 冥想:古代文献与当代科学的相关性,国际瑜伽杂志,卷。 3 (1), p; 2-5。
  • Lefevre, M. (2004)。 玩声音:在与儿童的直接工作中使用音乐进行治疗。 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9, 333-345。
  • Levinson, J. (2000) Musical frissons, Rev. Fr. 练习曲。 上午,卷。 86 页; 64–76。
  • Lewis, PA (2002) Musical minds, Trends Cognitive Science, vol. 6、页; 364-366。
  • Ley, G. (2000)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Bharatamuni 的 Natyasastra 和 Zeami 的论文:作为话语的理论:亚洲戏剧杂志,卷。 17,第 2 期(2000 年秋),第 191-214 页 出版者: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稳定网址: http://www.jstor.org/stable/1124489 访问时间:16/02/2020
  • Madhavananda, S. (1950) The Brhadaranyaka Upanihsad,第 3 版,Advaita Ashram,Mayavati,Almora,喜马拉雅山,印度,可在: http://www.holybooks.com/wpcontent/uploads/Brihadaranyaka-Upanishad.pdf.
  • Mah, K. 和 Binik, YM (2001) 人类性高潮的本质:对主要趋势的批判性回顾,临床心理学评论,卷。 21页; 823–856。
  • Maslow, AH (1962) Lessons from peak experiences,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卷。 2、p; 9–18。
  • Maslow, AH (1964) 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哥伦布: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
  • Merchant, H. 和 Averbeck, BB(2017 年)内侧运动前皮层节奏计时的计算和神经基础,神经科学杂志,卷。 37 页; 4552-4564。
  • Meyer, LB (1956) 音乐中的情感和意义,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Miles, SA、Rosen, DS 和 Grzywacz, NM (2017) 流行音乐中和声惊奇与偏好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前面。 哼。 神经科学,卷。 11 (263)。
  • Molnar-Szakacs I, Overy K:音乐和镜像神经元:从运动到“e”运动。 SocCogn 影响 Neurosci 2006; 1:235-41
  • Mula, M. (2009) Trimble MR:音乐和疯狂:音乐的神经精神方面,临床医学,卷。 9页; 83-86。
  • Oldenberg, H.(1988-1894)《吠陀宗教》,德语原版的英文翻译,Shridhar B. Shrotri,德里:Motilal Banarsidass。
  • Olivelle, P. (1996) Oxford world classic Upanishad, Cox & Wyman Ltd, Reading, Berkshire, GB。
  • Overy, K., 诺顿。 AC, Cronin, KT, Gaab, N., Alsop, DC, Winner, E. 和 Schlaug, G. (2004) 幼儿的旋律和节奏成像成像,Neuroreport,卷。 15 页; 1723-1726 年。
  • Padoux, AV (1990) 印度教密宗精选中的词的概念,奥尔巴尼,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 Panksepp, J. (1995) 音乐引起的“寒战”的情感来源,音乐感知,卷。 13 页; 171–207。
  • Patel, AD (2008) “音乐作为思维的变革性技术”,载于剑桥音乐研讨会论文集:其演变、认知基础和精神维度。
  • Perret, D.(2004)音乐性的根源:关于神经音乐阈值和音乐表达与内在成长之间桥梁的新证据,音乐教育研究,卷。 6、页; 327-342。
  • Prajnanananda, S. (1963) 印度音乐史 – 第一卷:古代,Sri Ramakrishna Math,第 2 版。
  • Raghavan, V. (1978) 梵语文学中的音乐,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季刊,卷。 7 (4), p; 17–38。
  • Rauschecker, JP (2014) 你脑子里有录音机吗? 大脑如何存储和检索音乐旋律,Front Syst Neuroscience,卷。 8 (149)。
  • Rauscher, FH、Shaw, GL 和 Ky, KN (1995) 聆听莫扎特增强时空推理:走向神经生理学基础,Neurosci Lett,卷。 185 页; 44-47。
  • Roehmann, FL (1991) 建立联系,音乐教育者杂志,卷。 77 页; 21-25。
  • Salimpoor, VN, Zald, DH, Zatorre, RJ, Dagher, A. 和 McIntosh, AR (2015) 预测和大脑:音乐声音如何变得有益,Trends Cogn Science,卷。 19 页; 86-91。
  • Sarkamo, T.、Tervaniemi, M.、Laitinen, S.、Forsblom, A.、Soinila, S. 和 Mikkonen, M. (2008) 听音乐可增强大脑中动脉卒中后的认知恢复和情绪,大脑,卷。 131 页; 866-876。
  • Schlagintweit Emil 2019。维基媒体图片 - Om Mani Padme Hum。 在线提供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6/Priere-6-syllabes-Om-Mani-Padme-Hum.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6/Priere-6-syllabes-Om-Mani-Padme-Hum.jpg Accessed on 06 May 2020.
  • Schlaug, G.、Norton, A.、Overy, K. 和 Winner, E. (2005) 音乐训练对儿童大脑和认知发展的影响,Ann NY Acad Science,卷。 1060 页; 219-230。
  • Sharma, SA (2011) Yajna 的综合科学,Shantikunj,Haridwar。
  • Stewart, L. (2005) 音乐阅读的神经认知方法,Ann NY Acad Science,卷。 1060,第 377-386 页。
  • Sutoo, D. 和 Akiyama, K. (2004) 音乐改善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基于音乐对血压调节的影响的示范,Brain Res,卷。 1016 页; 255-262。
  • Thomas, S. 和 Shobini, LR (2018) Gayatri Mantra 冥想对冥想天真的受试者的影响:脑电图和 fMRI 试点研究,印度心理学国际杂志,卷。 3(2)。
  • Walis, DC 和 Ellik, E. (2013) Tantra Illuminated: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imeless Tradition,第 2 版。
  • Wang S. 和 Agius M. 2018。音乐的神经科学; 回顾和总结。 精神病学 Danubina,2018 年; 卷。 30,增刊。 7,第 588-594 页。 在线提供 http://www.psychiatria-danubina.com/UserDocsImages/pdf/dnb_vol30_noSuppl%207/dnb_vol30_noSuppl%207_588.pdf/
  • Weinberger, NM (2004) 音乐与大脑,《科学美国人》,卷。 291 页; 88-95。
  • Zatorre, RJ, Chen, JL 和 Penhune, VB (2007) 当大脑播放音乐时:音乐感知和制作中的听觉-运动相互作用,Nat Rev Neuroscience,卷。 8页; 547-558

***

广告投放

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发表评论!
请在此输入你的名字